九游网详细信息怎么删除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九游网详细信息怎么删除 > 新闻动态 > 反攻大陆:蒋介石迷梦做了二十年,蒋经国看不下去,接班后叫停

反攻大陆:蒋介石迷梦做了二十年,蒋经国看不下去,接班后叫停

发布日期:2025-02-05 07:01    点击次数:86

1949年从大陆败退台湾后,蒋介石心心念念地要反攻大陆,连年把反攻作为国民党最高目标。不得不说,在当时国民党尚拥有强大的海空军,并且有美国人撑腰时,这个目标确实有一定威慑力。但随着时间推移,新中国逐渐变得强大,蒋介石所谓的反攻,越来越像痴人说梦。

为方面阅读,前置内容要点如下:

一、1949年自信满满提出反攻

二、连丢岛屿无力再攻

三、军事进攻改为政治进攻

四、想借越战东风被美国无情否定

五、蒋经国的改变

一、1949年自信满满提出反攻

1949年6月26日,是有史可考的蒋介石第一次反攻大陆提出反攻计划。

解放军大举攻占东南,老蒋跑到了台北,在那儿开了个东南区的军事大会,然后他讲了篇叫《本党革命的经过与失败的因果关系》的演讲。

在这篇讲话里,蒋介石既说了国民党在大陆的败仗,又没直接说中共赢。他肯定地说,要是国民党能振作起来,认真实行三民主义,不出三年,中共自己就会垮台。

在这篇演讲里,蒋中正首次喊出了“反攻”的口号。

半年好好训练,要有创新精神!一年努力反击,三年就能见成果。

这口号说得很明确,明摆着有个具体的时间点,看得出来蒋介石挺自信的。

当时国民党军队控制着西北五省大部分地区,还有两广、云贵川这些地方,大西南地区也有120万军队驻扎。记得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时候,主要就是靠了两广的支持。四川,包括现在的重庆,对蒋介石来说是个幸运的地方。抗战期间,他躲到那里硬撑着,结果真的坚持到了胜利。

蒋介石还幻想着在四川重现八年抗战的辉煌,或者在广东重振大革命时期的活力,用少部分兵力实现逆袭。

这目标啊,真是体现了他老蒋那喜欢说大话、不太实干的政治习性。

1948年10月,蒋介石在淮海战役开战前,来到了徐州“剿总”司令部,给将领们鼓劲。他激动地回忆说,当年大革命时期北伐军打到徐州,那时候我们兵力虽少,但对抗北洋军阀时那气势多豪迈,打得那么厉害,人民都热烈欢迎我们。

有人私下里说,蒋介石总是挂在嘴边的三民主义,喊得口号响亮,说什么理想和信念多么重要,但真正怎么去实现三民主义,他却不管不问。这历来都是下面部长将军们的事情,政事交给葛氏处理,祭祀活动就由我来了。

蒋先生一直有个毛病,他自己都没意识到。等到他完全离开大陆了,才突然想起要学学中共的做法,比如土地改革啊,干部管理啊,思想改造之类的,可那时候已经太晚了。真正的政治人物,可不是光会说漂亮话的人,他们是能把梦想和信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的人。从这个角度看,蒋先生的失败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第一次提出反攻大陆的目标后,蒋介石照样只顾画饼不管实务。

国民党政府的组织结构全都被破坏了,虽然剩下的地盘挺大,可大西北和大西南两地没法相互支援,两广又没有险要地势可以阻挡解放军南下的步伐。现在最要紧的是找个安稳的地方,好好攒点力量,整顿一下政权,这会儿哪里还有心思去想反攻的事情呢。

胡宗南部在陕南丢了城,赶紧往汉中跑,结果还是没能逃脱解放军的打击,全都被干掉了。宋希濂的部队来回躲闪,最终还是没能逃过解放军的狠打,大西南在1949年底全部落入了我们的手里。两广这边也是一路畅通,国民党在大陆上已经没地方待了。

所谓的一年反攻,成了空谈。

二、连丢岛屿无力再攻

1950年3月17号,国民党的大头们都挤进了小小的台湾岛,各种势力都得重新排排坐。蒋介石不管李宗仁还是名义上的代总统,不按规矩走,自己就宣布要回来工作,这事儿让李宗仁跟蒋介石吵了不少架。

现在国民党政府都快不行了。美国人之前还考虑过把蒋介石换掉,想扶持吴国桢或者孙立人。蒋介石不能再像以前在大陆那样一个人说了算,一味地吹嘘主义和理想。现在他得小心地改变管理办法,特别是那些关系到存亡的军事和政治大事。

在反攻大陆问题上,蒋介石也少见地自我反省,认为半年整训的目标没有完成,一年反攻也就无从谈起,统帅层面出了问题。

但蒋介石依然不肯放弃反攻大陆这面政治大旗,仗还得打,大陆还得反攻,只是时间上可以稍微调整,想来想去,改成了这个造型:一年整训,二年反攻,扫荡共匪,三年成功。

煮熟的鸭子嘴硬,依然不肯改口。

讲什么两年反攻,三年就能成事。那时候台湾局势动荡不安,能不能守住这片小岛都还是个问题,更别提有什么力量去发动反击了。

蒋介石现在主要靠手里掌握的海南岛、舟山群岛、金门岛这些靠近海边的地盘来撑腰。他盼着薛岳能死守海南,和台湾形成个角力,一旦时机到了,可能就能从东边和南边一起发动攻击,说不定能夺回东南那边的一半领土。

美梦做得固然好。但事实很快无情地打脸。

1950年4月16号,四野第十五兵团加上四十军,由韩先楚军长带领,两万五千多人登陆了海南岛。战斗一直持续到5月1号,成功解放了整个岛屿。海南岛占地3.39万平方公里,差不多跟台湾的3.58万平方公里一个样。解放军登陆的速度和渡海的安排都让台湾方面大吃一惊,这事儿让他们挺紧张的。

5月18号那天,第三野战军的部队成功解放了舟山群岛地区。

等会儿,咱解放军在华南那片儿搞了30个飞机场,还把400多架飞机都弄到沿海去驻扎了。海军的船也都在福州、厦门、汕头这些港口准备好了,就等着出海开干呢。

蒋军的海陆空军已经没有更多的立足点了,要是想进攻,就只能选择金门这一条路,这样就不能同时从多方向展开攻势,形成东南方向夹击的局面。就算不考虑政治因素,光看军事情况,国民党军这边基本上是没戏了。

形势变得不好,蒋介石之前说的三年内要成功的事情现在看来不行了。1950年5月16日,蒋介石又说了新的计划,他说要一年先做好准备,然后两年开始反击,再过三年彻底清理,总共五年才能成功。

三、军事进攻改为政治进攻

1950年5月16日这个时间点,历史感稍微敏锐些的人可能会意识到,朝鲜半岛形势不是在恶化吗?一心想借着美苏对抗、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从而全面反攻大陆的蒋介石,怎么会在这个时候自损锐气呢?

蒋介石提了个五年计划那会儿,美国军队老是在那边盯着朝鲜半岛看,结果6月25日朝鲜军队打响了第一枪,美苏之间的紧张气氛是越来越浓了。

不过,美国有自己的盘算。美苏之间的主要对抗区域在欧洲,而不是亚洲。美国不想在亚洲随便挑起一场和苏联、中国的大规模冲突。在远东,美国真正的战略重点是日本,然后是朝鲜半岛,最后才是台湾。尽管有人把台湾叫作“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但美国并不想因为争夺台湾而和新中国闹翻。相对来说,被别人随便分割的朝鲜半岛和已经非军事化的日本对美国来说更有吸引力。

大家都知道,1950年6月27号,那会儿朝鲜战火正起,杜鲁门总统就公开说了:“我已经让台湾别再对大陆打空战海战了。第七舰队 gonna 监督着办这事。”

做重要国家战略决定时,政治家们都会小心翼翼地讨论商量,不会随便乱说,不像特朗普那样随口就来。所以啊,杜鲁门宣布这个决策之前,肯定和蒋介石来来回回商量了不少,才达成了这么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

蒋介石对美国那鼻息都仰上去了,既要美军舰队保着军事安全,又想多弄点美国军援来。美国那边这么一说,蒋介石只能抱怨两句,实在不敢再吭声。

但对内却不能完全放弃。

1957年,国民党召开八全大会。大会要宣布国民党长期战略目标,而其中备受全岛关注的,就是所谓的反攻大陆问题。

所有人都在看着蒋介石,这个事你还提不提?不提,国民党就彻底成了失败者。提,还算有点胆气,但问题又来了,你怎么提?美国主子不让反攻大陆,你蒋总裁(党内职务,行政职务依然是中华民国总统)估计也不敢冒这么大风险惹美国人生气吧。

谁也没想到,蒋介石玩了一出花活。

蒋介石在会上说,我们国民党从1949年开始就一直在整理队伍,现在终于到了要反击、收复国家的关键时期了。我们以前主要靠军事打,现在主要得靠政治手段,军事手段也得跟上。

我们的旗帜还是高高飘扬,目标也还是那个,不过现在说话听起来更大气了!

李济深说,在国民党那帮老大的圈子里,白崇禧军事上还算有点本事,但说到政治,李宗仁和白崇禧俩人联手也比不上蒋介石。

此言可谓的中肯綮。

蒋介石这么一改说法,反攻大陆成了国民党新的政治纲领,不仅不能懈怠,反而要更加坚决地、全面地执行下去了。

这其中的奥秘,普通百姓也能理解个大概,而那些在政界混的人,那更是心里明镜似的。

政治攻势是关键,军事行动只是辅助。要是想消灭敌人,光靠说来说去可不行,得靠实际行动才行。

。 蒋总裁那话说的挺像那么回事,大家也不好直接反对,只能假装不懂,跟着总裁先生瞎吹一气。再怎么吹牛,也不用你去真刀真枪地打大陆那边的仗。

四、想借越战东风被美国无情否定

国民党在八全大会上提了那种文字游戏的目标,蒋介石自己也担心这样一直下去会损害他的名声。

1964年,越南战争规模不断升级。当时美国总统刚换成约翰逊,蒋介石感觉美国会放松对台湾的控制,于是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个名为“GT-5”的反攻大陆计划。

这说的就是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还有现在算作重庆的那个地方)和贵州这五个地方。蒋介石打算派六十万大军去西南那边,主要是为了帮美军把中共军队支援越南的路给截断。

为此,蒋介石特地派他的大儿子蒋经国去跟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聊了聊,然后把三个方面的有利条件跟麦克纳马拉说了一下。

西南五省位置关键,位于中国内地和东亚之间,就像一道天然防线。要是台湾控制了这些地方,就能保护东亚免受内地攻击。

2. 过去苏联从不掺和西南那几个省的事,那它就不会来掺和了。

3.中共在西南五省的控制最为薄弱,而在西南五省反对中共的力量又最强,蒋介石在这五省的期望也最高。

蒋经国保证,我们自己的人马就能搞定这件事,用不着美国使核武器或者派地面部队来帮忙。

这三点看上去挺像回事,但实际上不过是蒋家父子自己想当然地瞎说一气。

那时候西南这边,解放军成都军区把守,手下的兵都是身经百战的。建国都15年了,开国那帮老将还在,跟台湾那六十万军队比,简直是小菜一碟。

苏联说不管不管中国的西南地区,那不过是说些老远的话,没什么实际作用。

说蒋介石在西南那片地方人气旺,当地人都不支持共产党,这纯粹是胡说。以前蒋介石在大陆的时候,那可真是没人喜欢他。现在新中国成立都十多年了,政权越稳,日子越过越平静,谁会想再打起仗来,就为了保一个海岛上的小政权,去反对自己的国家呢?

美国佬可不是傻瓜,不会轻易被蒋介石的花言巧语所迷惑。美国政府经过一番研究,麦克纳马拉这哥们儿代表美国政府,跟台湾那边说了GT-5计划里头那些不太靠谱的地方。

1. 要控制西南五个省份,就得让美国来帮忙保卫台湾,得靠它派海军空军还得分儿帮忙说话,可美国觉得这么做不太合适。

如果台湾对大陆发动进攻和进行空袭,那可能会导致中美之间的冲突,而这可不是美国想看到的局面。

3. 西南那几个省的老百姓都不赞成台湾来攻大陆,没有他们这边的支持,那个方案根本就别想实现。

所以啊,尽管蒋经国那是拼命地推销这个提议,麦克纳马拉还是觉得这事儿听起来挺像猪湾计划的。

1961年那会儿,美国肯尼迪政府让一些古巴逃亡的人去古巴的猪湾干了一票,想推翻卡斯特罗的政权。结果呢,事与愿违,不但没把卡斯特罗搞倒,还让他的地位更稳了。这一出在国际上也让美国成了众矢之的,后来还间接引发了古巴导弹危机。

现在美国得面对一个比古巴厉害多了的中国,要是随便帮蒋介石打大陆,会不会又弄出个像猪湾那样的尴尬事啊?最后约翰逊政府还是主要考虑了自己的利益。

美国最终否定了台湾精心策划的这个计划。

有道是,欲速则不达。

蒋介石这回把所有的牌都压上了,一共六十万兵马。可是在大陆那上百万的军队面前,这点兵马简直不够看的。

蒋介石最厉害的地方也就是在大陆的一小片区域里控制几个省份。就算美军用大部队登陆和大量运输来帮蒋介石攻占大陆,最多也就是让大陆暂时后退一下。解放军一旦反应过来,台湾军队就像十六年前那场大决战一样,会被解放军迅速消灭得干干净净。

美国人可是实实在在见识过解放军的陆军战斗力了。

因此,美国通过这次计划,彻底看清了大陆和台湾的实力对比,认识到台湾反攻大陆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操作性,因此彻底否定了蒋介石的反攻大陆策略,从此严禁蒋氏再提反攻。

五、蒋经国的改变

这次会谈犹如给蒋介石当头来了一棒。

以前肯尼迪那会儿,我们还能和美国军队联手,偷偷空投些特工和破坏小队到我们这边来捣乱。可现在美国这做法,直接一刀切,以后派特工都得自己空军去搞定。这招数用得,真是有点名不副实,挺亏本的。

自此之后,蒋介石对于反攻大陆很少再提。1967年元旦蒋介石发表讲话,令人忍俊不禁地说:“大陆权威的崩溃和对共产主义幻想的破灭,已经给台湾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机会。”

居然不用派兵,大陆就突然爆炸了。这世上哪会有这么美的事情,居然这么巧,好事全落在了你蒋总统身上。

大陆没给蒋介石这种机会。1967年6月17号,我国宣布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下咱国家跟美苏这些核大国站齐了,蒋介石头一回在战略武器上吃了个大亏。

蒋介石快八十岁了,他常去草山,朝西看海,他心里可能跟于右任一样,曾经哀叹说:“把我葬在高山之上啊,望向我的大陆,大陆看不见啊,只能痛哭一场。”

1975年蒋介石去世,蒋经国接班。反攻大陆这个政治命题,成了困扰蒋经国的心病。

反攻大陆经过二十六年的炒作,早已成了烂大街的东西。但他偏偏又是蒋介石死守不放的政治旗号,现在,随着父位子承,这个旗号成为蒋经国权力背景的一部分。

许多民主人士抨击国民党政权黑暗,总拿反攻大陆说事,说早在二十多年前,蒋氏父子就知道反攻无望,还偏要喊什么“勿忘在莒”(蒋介石多次以齐桓公小白自况,勉励部下矢志反攻),其实就是拿这个当幌子,大搞特务政治,随意限制别人的自由。

蒋经国渐渐明白,自1978年改革开放成功实施以来,大陆经济蒸蒸日上,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把大陆孤立起来,不光没意义,实际上凭台湾这点影响力是做不到的,还可能弄巧成拙,把自己跟国际社会隔离开来。

蒋经国发现这情况后,就对两岸的策略进行了改动。从80年代中期起,台湾的媒体在谈论大陆时,态度开始变得缓和,不再只是骂或者看热闹不嫌事大。

那年大兴安岭遭遇了一场超级大火,火势连绵数月都扑不灭。蒋经国看到这则新闻后,居然不按常理出牌,他在报纸上公开呼吁台湾的专家们出谋划策,帮着灭火。

1987年11月,蒋经国说取消了“戒严令”,台湾人可以自由去大陆看亲人了。

蒋经国曾悄悄答应让亲信沈诚去大陆,秘密跟大陆高层搭上话,可能是为了探讨和平统一的议题。各种迹象看,两岸关系有可能迅速变好,和平统一的希望挺大的。可世事无常,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突然离世。人死政也跟着停摆,那段历史中最好的时机,就这么遗憾地失去了。